1.基于韩寒本人及作品的证据。

韩寒早期的纪实、写实作品的内容和文字中体现出与韩寒年龄、阅历不相符的时代烙印,比如《求医》中的主人公经历完全像是韩寒父亲韩仁均的生活经历;比如《书店》的视角和口吻像是一个中年男性,而当时韩寒只有14岁。另外,韩寒语文成绩很差,“得的地”都分不清,不太具备写长篇小说的能力。

2.基于《三重门》手稿的证据。

当时韩寒为了自证清白,拿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但没想到陷入了更为被动的局面。因为大家发现这个《三重门》手稿有很多的低级错误,比如“功亏一篑”写成“功亏一贯”、“组稿”写成“姐搞”、“眼睛”写成“睛眼”、“秒表”写成“表秒”等等,以及多处串了行……再加上没有什么修改痕迹,看起来很像是抄写稿。另外,韩寒在课堂上写《三重门》的时候,《三重门》的稿子似乎已经交到了出版社。

3.基于韩寒接受采访时的表现的证据。

韩寒在采访时经常表现得非常茫然,对自己的作品根本不熟悉,就连《三重门》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都说不上来。当然,韩寒自己说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证据都存在“以有限去否定无限”的问题。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劳动,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有无限可能的。只要韩寒能认字、能写字、有基本的汉语写作能力,即使他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但如果当事人不主动承认的话,谁也无法实锤他是别人代笔的。

不过,韩寒代笔虽然没有被实锤,但也可以说是基本被实锤了。因为韩寒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多少有些不打自招的意味,对比他事件之初和事件中后期的表现,对比“韩白之争”和“方韩之争”中韩寒的表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韩白之争”中韩寒咄咄逼人,“方韩之争”中韩寒两次主动撤诉

在“韩白之争”中,韩寒表现得像是一个勇猛的斗士。面对白烨、李敬泽、陆天明等前辈作家、批评家们毫不露怯,甚至声称“早就看这些文学评论家不顺眼”。

但是面对方舟子的打假,韩寒却两次起诉,又两次主动撤诉。有人可能会说,事情毕竟相隔4年,后来的韩寒长大了,当父亲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下面一点。

2.事件初期韩寒态度坚决,后面忽然就萎了

事件初期,韩寒表现得也很刚,不仅骂骂咧咧说了很多脏话,还悬赏2000万找代笔证据。这个时候,我们是看不出从08年到12年这四年,韩寒成熟了多少。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利证据出现后,韩寒忽然就萎了,忽然就“成熟”了。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代笔简直是最大的侮辱和讽刺,比抄袭还要大。当年鲁迅被人污蔑抄袭,他可是到死也没有忘怀。犀利的韩寒,怎么忽然就这么大度了?

3.事件之后,韩寒好像没出过啥书了

事情背后,韩寒好像没有再出过书了,而是改行当导演了。讲道理,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最好的自证清白的方式,难道不是再写书、出书吗?

总之,小新认为,韩寒代笔事件是几乎被实锤的。虽然这个事件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大家心中都早已有了判断。

大家认为韩寒是代笔的吗?欢迎交流,谢谢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