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四位名将中,白起是最早登上历史舞台的。他被誉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有着杀神和人屠的恐怖称号。从这两个充满血腥气息的称谓中,我们不难想象白起在战场上是何等可怕的存在。白起因卓越的军事才能被秦昭襄王重用,公元前294年,他以左庶长的身份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对外用兵大多由白起担任主将。

在担任秦军主帅的三十多年间,白起指挥了多场著名战役,包括伊阙之战、攻魏之战、垣城之战、光狼城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野王之战,以及最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等。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白起为秦国攻占了七十余座城池,歼灭敌军近百万人。这个数字虽然可能有史书夸大的成分,但足以说明白起在军事上的可怕实力。可以说,他为秦国后期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起的作战风格极具特色,他从不以单纯攻城略地为唯一目的,而是更倾向于打歼灭战,以彻底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正是这种残酷的作战方式,为他赢得了杀神和人屠的称号。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白起歼灭和坑杀赵军达四十五万人之众,使赵国这个曾经的强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而在这场战役中,白起差一点就与赵国名将廉颇正面交锋。

廉颇作为赵国名将,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比白起晚了十年左右,主要活跃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在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时,廉颇就曾率领赵军参战,并成功攻取阳晋。此后,他主要参与对齐国和魏国的作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先占领了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无力保住上党郡,韩王本打算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将十七座城池全部献给赵国,意图借赵国之力对抗秦国。

赵孝成王一方面派平原君接收上党郡,一方面派廉颇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进攻。秦昭襄王自然不会坐视赵国得到上党郡,立即派王龁率军攻占上党,并剑指长平。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王龁率领的秦军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展开对峙。在最初的三个月里,秦军多次击败赵军,迫使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这正是廉颇最擅长的作战方式,无论秦军如何挑衅,他都沉着冷静地避战。廉颇深知,只要坚守不出,迟早能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时间一长,秦军必然难以维持,届时即便赵军不能取胜,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然而,廉颇的这种策略不仅让秦军失去耐心,也让赵孝成王坐立不安。实际上,早在廉颇几次战败时,赵孝成王就已经按捺不住,派使者前往秦国议和。秦昭襄王虽然不想议和,却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一方面稳住赵国使者,一方面在列国间散布秦赵已经议和的消息,切断了其他国家救援赵国的可能。同时,秦国还准备更换主帅,将王龁换成白起。

白起的到来,使长平之战的胜负几乎失去悬念。但秦昭襄王要的不仅是胜利,而是速胜。面对廉颇的坚守策略,秦军需要改变战术。于是,秦昭襄王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信以为真,决定换将。要知道,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一战成名。秦军害怕赵奢,连带害怕他的儿子似乎也说得通。加之赵孝成王对廉颇屡战屡败又坚守不出的策略早已不满,换将势在必行。于是,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被任命为赵军主帅。

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的赵括并不知道,秦军主帅已经换成了白起。当赵括遭遇白起,胜负很快见分晓,而且赵军败得极其惨烈。战场上被杀的加上战后被坑杀的赵军总数高达四十五万人。赵奢因阏与之战一战成名,而他的儿子赵括也因长平之战名垂青史,还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平心而论,赵括其实相当冤枉。当时即便赵国派出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主帅,也不可能战胜白起。毕竟白起本人军事才能出众,背后的秦国更是强大无比。

[后续内容因篇幅限制未能完整展示,完整内容将包含对廉颇、李牧和王翦的详细描述,以及他们之间的军事对抗和最终结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