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菏泽学院教务处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概况  通知公告  教务管理  教学管理  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规章制度  服务指南  文件下载  教学平台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教学研究>教学简报>正文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瞿振元

【摘要】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育人水平,而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力,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让所有高校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都有可及性和获得感。

【关键词】学生;教师;课堂教学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伟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全面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1.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认知和发展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倡导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把学生及学生的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的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纪之交,美国发布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强调“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2015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包括教育发展在内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17项重要目标。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强调“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强调“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提出把“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把我们的实践融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洪流,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2. 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的全面需求上,凝聚在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延续终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转化成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要更加注重面向每个学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即将到来的时代,更是如此。那种只重视少数精英而忽视全体学生的观念和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是重要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精英人才、拔尖人才对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即所谓的“人才兴国、人才强国”。未来的学校当然应该培养出能够成为学术大师、业界精英的各类杰出人才,但更多的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培养杰出人才与“负责任的公民”并不对立,杰出人才是在“负责任的公民”的竞争中涌现的,是在实践中成长的,这是人才成长的规律。那种“伯乐相马”式的识才用才的传统模式必然要让位于竞争出才、实践成才的现代模式。这不只是思想观念问题,更是关乎制度安排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既要有社会的普遍性、共同性要求,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学校也必然是多元化的。

3. 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最重要的有两条:其一,把关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作为学校一切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调动学生的发展主动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发现潜能、发展特长、培育创造性。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爱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实质上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转变。

  以此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虽不乏精彩的、学生喜爱的课程,但味同嚼蜡的“水课”也屡见不鲜,课堂“低头族”群体日趋庞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有的高校实行“无手机课堂”虽能一定程度上让“低头族”在上课时不再那么依赖手机,但却不能保证他们抬起头来认真听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传播方式、获取渠道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反躬自问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说有改变,那最集中的改变可能就是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用PPT代替“粉笔+黑板”。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还只是虚应故事。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教”的改革,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创新“教”和“学”的技术手段乃至教学形态;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师生学习共同体要以学习为中心任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以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与超越。

1.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主导。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强调“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教学场域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一个也不能少。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活力。今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都负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要求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作为科研工作评价导向。这些既是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3.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倾心教学和敬业奉献,但我们也要看到,教师也有自己专业发展、职业成长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广大教师,我们要多一份呵护与关爱,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解决后顾之忧。只有当教师处处体会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有帮助、有依靠、有归属、有荣耀,他们的教学信心、教学情感、教学责任心才能被激发和唤起,才能转化成奉献教学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把支持和扶持拔尖人才与帮助培养广大教师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师德素养有一个整体性提升,为高等教育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由大变强、实现现代化打下最为可靠的基础。四川大学自2014年起在全校设立“卓越教学”奖,就是让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构建起专注教书育人的大环境。厦门大学等不少高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和帮助教师发展成长。其他高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我们要通过制度设计,让高校涌现出更多的好老师,让更多的好老师奉献出更多的好课程、培育出更多的好学生!

4. 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潜心研究 “怎么教”,更要重视研究学生“怎么学”“如何让学生学得好”。今天,高校已经全面迎来了95后大学生。这一群体思想活跃、自信达观,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信息技术已全面嵌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高校传统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建构方式的变化,依旧教条刻板地单向度、布道般的传授知识,我们就会彻底输掉这场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就包括当代大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习规律。现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学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如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调查”和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等,都把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近一个时期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走红,成为上海高校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课程围绕当下青年学生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思政课程”开始向“课程思政”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追捧的精品课程。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课程之所以受到学生的追捧,就在于它回应了大学生的关切,启明了大学生的心智,采取了大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

  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重视立德树人,都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

三、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其中的所有人和物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育人的环境。近年来,很多学校抱着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初心,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辟第二课堂、推进社会实践、推动创新创业,收到了一定成效。在这方面,很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动了不少脑筋,有不少创新,其中很多好的做法今后应当长期坚持。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学校对课堂这个主阵地关注不够,对课堂教学这个主业抓得不紧、不实、不力。应当十分明确: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水平,这是回归常识、回归本源的问题。不重视课堂教学的领导是不成熟的领导,成熟的领导应当首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1. 课堂教学现代化,首先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以工程教育的国际实质性等效为标准、以培养我国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持续的、系统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被《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专家高度认可。他们有很多经验,其中,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包括毕业五年后可能达成的目标,以培养目标确定以能力为中心的对应培养环节(课程、实验、实践、创新、设计、活动等)和教学内容,从而全面修订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的做法也与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相吻合。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大学就开始教学系统化设计改革,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其他几所着名高校研究开发的CDIO工程教学改革计划就是影响广泛的教学系统化设计改革成果。这项改革的显着成果就是大学的课程不再是一种模糊的“经验”安排,也不是学生在学校“课程超市”上的随意“选购”。当然,对不同科类学生的课程构成、要求和自由度是不同的。教学系统化设计体现的是对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要求,它们与灵活性选课、灵活性学习相辅相成,实现对学生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选择两者的平衡。

  目前,我国高校虽在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仍然滞后。正如一些专家分析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联系不紧、对应不足;课程内容严重落后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现实;课程以知识为中心,忽视能力培养,考核注重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能力的提高;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通识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缺乏整体考虑,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偏弱,文科学生科学教育偏弱;课程设置封闭,忽视跨学科课程和课程的社会化;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不能真正把握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在人才培养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重点要求,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传授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去探究如何达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课堂教学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批评,已经很多;呼吁教学方法革新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七八年前,学会时任会长周远清就尖锐指出:“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2016年,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呼吁“掀起一场‘课堂革命’”。部长的呼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急切和无奈。201610月,欧洲大学协会秘书长LESLEYWILSON在中欧教育政策智库论坛的演讲中提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欧盟各国的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向。现在,我国不少的高校都在推动慕课、微课等,以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一些高校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开始对教室的容量和布局、桌椅的形状和摆放、电子设备的功能和配置等精心设计。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两主五性”的理念对传统教室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两主”是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五性”则是指教室形态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具备互动性、灵活性、多样性、先进性、舒适性。还有一些高校也在探索类似的改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收效甚微。当前,我们急需真正“掀起一场‘课堂革命’”。这里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好的教法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挚爱。只有教师心中有大爱,手上有本事,才能凝练出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好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师在前台、领导当后盾。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深厚的力量来自教师、最深刻的智慧来自教师。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呈现在课堂上,而不是点缀在领导的报告里的。学校各级领导,要以真招实策支持一线教师搞教学、搞教改,特别要扶持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要把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传导到神经末梢,使“微循环”活跃起来。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着眼于“育人”,在“融合”上下功夫。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注意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真心期待着在广大一线教师中真正掀起一场“课堂革命”!

3. 课堂教学现代化,要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着力方向。“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学生马上去开公司办企业,不是一场热热闹闹的运动,重要的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撬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4. 课堂教学现代化,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问题,把“育人”放在首位。学术有自由,同时,学术有责任;思想要解放,同时,讲课有纪律。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彰显国家意志和教育价值导向的主渠道。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自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引领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5. 课堂教学现代化,积极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和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学评估方法与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持续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关涉每一所高校,需要统筹谋划,打出“组合拳”,让所有高校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中都有可及性和获得感。对此,国家既要实施重点建设,也要带动一般,更要补齐短板。在当前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要重视办好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并以此示范带动其他高校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更多关照占普通高校2/3强的地方本科高校和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它们承载着培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力量。这部分高校的建校时间大都较短,在我国1219所本科高校中,建校时间不足16年的有近700所,占近60%1341所高职高专院校基本都是在新世纪建立的,这些新建高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水平亟待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困难更为突出。我们要本着补齐短板、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只有全国的每一所高校都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真功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强国之本,在于重教;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国外某着名大学的一位老教师讲课非常精彩,特别受学生欢迎,当最后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全体学生起立报以持久不息的掌声,直至老师离开教室好久,掌声依旧在持续。学生们说,老师会在远方听到这“遥远的掌声”。真心期待我们的课堂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响起“遥远的掌声”,响起更多“遥远的掌声”!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

【摘要】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又可以课后完成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可以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支撑理念与环境的构成,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并探讨了它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在线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第一轮的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退去之后,人们逐步回归理性。在线学习的方式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如何充分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Blending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1.融合的学习理论指导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学习理论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所持的立场是客观主义的。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及特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组成。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构成知识。知识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迁移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迁移知识。所不同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优势在于目标明确,外在的刺激和灌输可以系统的讲述知识,易于形成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操作,便于教师控制和组织教学等。而它的劣势在于学习的主体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当外在刺激条件与学生知识结构与准备状态不符时,知识传输的效率低下等等。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在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可以更好的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效率较高。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学生可以达到基本统一的知识结构,便于管理和评测。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等等。其弱势在于统一的教学目标未必符合每个人自己的最佳发展形式。统一的学习方式,未必是每个人最佳的学习途径。另外,对于高级技能、复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等,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也就是。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共同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不足之处是在按照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上采用非客观的哲学立场,认为每个个体的认知过程是各不相同的,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可预知的。因此教学是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强调的重点不是设计教学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达到预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而是强调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和交流。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以广义上的学习环境出现,而不是传道者的身份出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技能,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主动性,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适合于复杂知识的理解,高级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其劣势在于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学习评价较为困难,组织与管理学习也十分困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协作不适合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自我控制能力、认知技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强调外显行为,客观刺激。认知主义强调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强调外显行为后面隐藏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而建构主义则强调知识的多面性,自我建构,在具体环境中的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它们都有合理的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并不是所有环境,所有情况下都只适用于一种学习理论。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有其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群体。总体说来,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加强,学习环境逐渐丰富,最适合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逐渐转化。教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是错误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它反应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

2.建构性的学习环境支持

将教学或其过程理解为学习环境,体现了建构主义倾向的对于知识和教学的理解。客观主义将知识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或实体,因此将教学理解为传递这一客观知识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将知识理解为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建构认知和意义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丰富工具和资源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因而将教学理解为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里,学习者能够最佳地得到建构工具和学习环境的支持,这些工具和环境促进个人认识和意义的建立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是开发能使学生参与并建构其认识和理解的环境,这种环境体现的原则是:情景、建构、合作和交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这一建构的过程需要合作地进行,学习被安排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能够反思已有的认识和理解。

情景包括现实世界环境中的特征,这些特征,要尽可能忠实地体现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理的特征、文化的特征、社会的特征以及涉及到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问题。

知识的建构是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连接和反思过程的结果,所产生的知识是大脑的产品,是个体来自于情境的经验及对情境解释的结果。这些经验能够在学习环境也能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遇到。只有允许个体或团体依据他们的体验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要求他们学习教师对这些体验的解释,这样的学习才是建构性的。

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发生。合作有利于发展、测试和评估学习情境中产生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并促进人际交流技能的形成。

交流是合作所必须的,个人和小组在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计划之前,必须首先对这些计划进行协商。这一计划包括回顾已知的、思考需要知道的,考虑不同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潜能。交流是意义建立过程的重要部份,因为知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具有真实学习情景、合作学习、注重问题解决等特色,所有的学习环境都依赖于技术,以使环境易于操作,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在建构主义学习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构性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信息资源:学习内容及相关的辅助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录像带、教学软件、相关论文等。一般情况下,在学习环境中,高级复杂的知识内容,都是以具体情景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的,并有大量相关的案例,学生要借助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在解决情景性问题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2)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相结合,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与它人通信协作等。

3)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要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才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即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因此,适合学习者个别特征的自主学习策略就满足三个条件: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4)帮助与指导: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学习环境中,都存在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图书馆、寝室等能上网的地方均可发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的教与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四个主要环节。

1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

1.1支持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

目前国内已经有80%以上的高等学校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CHINANET接入国际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的确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的功能对于教学来说不应当只是教学内容的发布,而更多的应该是支持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网络能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沟通交流功能,但是这些功能都是分散的,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和管理,因此需要有一个集教学内容发布与管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交互、在线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发展性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来支撑混合式教学。目前国内较流行的通用网络教学平台有4A、清华教育在线、电大在线、网梯教学平台、安博在线等,国外则有WebCTBlackboardUKeUFrontierLearning Space等。

其中4A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课程个性化定制工具和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它依托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开发的精品网络课程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其他优秀网络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资源浏览等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也通过智能答疑系统、在线讨论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学习笔记、作业考试系统等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交互。4A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支持教师在线设计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还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比如布置作业、设置讨论主题、为学生制订自测方案、答疑等,以此来引导和帮助学生。4A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是开展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资源,精品网络课程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目前一些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支持国际上的网络教育资源标准,建议教师或技术人员参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如IEEE-LOM,IMS-CP, ADL-SCORM等)采用面向学习对象的方式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面向学习对象的E-learning资源因其可重用、易获取、易更新、易管理、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以及可跨平台使用等特性,能够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5]。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的组合、拆分和修改等功能,教师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备课。

1.3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

优秀、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课程资源就好比是高速公路(高等学校的校园网)上行驶着没有装载货物(资源)的列车(网络教学平台)。如果说课程内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教育资源的话,那么课程资源则是为辅助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用于学生学习的扩展资源。课程内容一般是由呈现讲解型的内容和教学交互型的内容组成的有一定逻辑组织结构的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则是一个个视频、音频、动画、图形/图像、文本等多种类型的或复合型的多媒体教学微课件,既可以是内容呈现和讲解型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资源,也可以是一些用于扩展学习内容范围的文献目录索引。课程资源的设计和网络课程的设计类似,都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

要想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建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 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

1.4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活动是为了教学的深入展开而设计的一些探究性问题解决、小组协作问题解决、分组交流讨论、常见问题解答、在线智能答疑、自测方案、作业方案和作业评判等。教学活动应该参照已经设计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并按照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即与具体的章节知识点相关联。教学活动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恰当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尤为重要。例如,探究性问题解决教学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设计新颖、开放、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相关提示或提供一些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己利用网络去查找信息,然后通过BBS或在线聊天室讨论交流问题。

1.5网络教学环境的设置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学习和教学的需求也在朝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大部分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全模块化的标准开发,通过建立模块化的构件允许用户对功能模块的灵活调度和重组,实现个性化定制。不同的课程、课程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功能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定制在他的课程中呈现给学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隐藏暂时用不到的功能模块或将常用的重要模块放在前面;学生则可以定制呈现给自己的网络平台的风格,包括各功能模块的顺序、呈现方式、页面风格等。

2.课堂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存在形式、内容单一等诸多弊端,而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课程、扩展资源、各种教学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

2.1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主要是指培训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课件演示工具或交互工具等,熟悉教学环境,排除技术障碍,为保证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乃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学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写作与创作、发表个人看法、交流、协作、探索和发现、计算与数据处理、提供练习与反馈、个别指导和评价、提供学习帮助和启示、成长记录、质性评估、学习反馈等。

2.2 教学计划说明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在每次课之前教师也需要将该次课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教学计划说明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评价方式等。

2.3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在线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网络上的热门议题,表扬积极的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是鼓励和维持学生持续在网络上参与和讨论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对在线教学的局限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机制。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积极吸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适时地给学生鼓励等。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4 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

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预先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集成了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多媒体课件,从多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回顾、情景案例等,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化学/物理/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等,还有一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模型等,都可以通过视频或flash二维/三维动画动态地展现。

2.5 课堂讨论、交流、答疑

课堂讨论可以是在线讨论的起始,也可以是在线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设计一个有争论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原则是你可以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是你必须了解对方的这种观点和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这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讨论交流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大班教学一般是先分小组讨论,然后组间交叉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2.6 课堂小组协作研究课题并汇报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基于小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是有效的手段。项目研究的开展可以在网络和课堂上配合进行:在网络上主要是进行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过程信息记录和评价;在课堂中则主要是组织小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与教师深入交流和讨论,从而得到适当的点拨。这是保证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迁移的重要手段。

2.7 课堂评价

除了教学内容的讲授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考试模块对当堂或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联机测试,对于客观题系统会自动给出测试结果,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本课时的教学计划,或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3.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

课堂教学是基于班级常模进行的,也就说教师的教授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对于那些课堂教学无法解决或没有时间的问题,只有靠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来解决。

3.1 多媒体在线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随时在线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等。学生课后可以在线复习课程内容,对学习内容做深层次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4A网络教学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书签、学习笔记本、学习任务管理等辅助学习工具。除了课程内容之外,教师或学生还提供了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扩展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得到新的启示,探索和体验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

3.2 在线智能答疑

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在课堂学习中有遗留的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将问题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的答疑系统。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此问题及解答可以作为资源整理到答疑中心中,供其它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作为解答参考。学生提问时系统会自动匹配问题资源,如果有类似的问题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若没有的话,学生需要等待教师或其他学生给出答案。这种智能化的答疑系统可以减轻教师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学生可以对其它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这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式或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向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由学生解答,也可自问自答,再将问题整理到问题资源库。这样,随着答疑系统的运行,问题资源会越来越多,学生需要的新问题会越来越少。

3.3 在线讨论与交流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的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讨论,弥补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而造成的讨论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难以深入等缺陷。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模块,按照用户进入的课程来呈现论坛内容,讨论的主题可以有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讨论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交流不受时间限制,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立场的碰撞与交流,学生可以对一个复杂事物达到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刻的理解。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御文字的能力。4A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交流系统将记录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和相关统计数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以及讨论的深入程度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3.4 在线教学评价

自测、作业和考试等评价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为教学策略的随时改进、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依据。学生学习评价的实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试题资源库、自动/手动组卷机制、作业催交、系统统计分析等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展抽取试题资源库中的一些试题资源组成试卷,作为学生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的作业或自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作为考试内容。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自己随即抽取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试题组成自测试卷来进行自我评价。对于客观性试题,系统都可以自动批阅并给出评价和统计信息,对于主观性试题,则需要教师来批阅。每次作业或自测系统都会给教师一个统计报表,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整的依据。

教师评价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学生匿名向教师提意见或打分的方式,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以此来获取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

3.5 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

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就是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学习项目在网络环境下展开共同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项目是针对一个实际问题确定的,不同于主题讨论的学习,小组成员在网络平台分配的各小组的学习活动空间里协同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有各自的任务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成员遇到的问题可以上传到讨论组寻求帮助和讨论,而各自收集的资料可以放到小组共享的文件夹里共享。这种学习方式方便成员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文件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 在线个别辅导

因材施教对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大班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记住、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信息和学习情况,是不现实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功能,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诊断和了解,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可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或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4.发展性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评价思想体现为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习者的成长,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量化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上。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和推行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无疑对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与运用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可以在在线测评、档案袋记录、问卷等多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

4.1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网络环境下备受青睐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档案袋的主要功能是反思交流。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体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信息都记录非常容易地被记录下来,在档案袋中归类存储,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对象。

档案袋的数据来源主要课堂教学和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两个环节中产生的一些过程性数据,包括学生浏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发言次数和发言内容、小组协作中贡献的资料、小组协作中组员的评价、提问的问题和次数、解答其他学生或教师的提问的次数和答案内容、作业和自测的成绩、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学习笔记本中的内容等等,这些数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依据。

4.2 考试测评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考试测评的开展,教师平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测题或者作业题,用来学生的自我评价。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测题和作业的自动批改,这使得教师无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将学习结果、对课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了解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学生现在的需求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并根据情况对前面的教学内容做补充以及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有利于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展开。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利于教师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1. 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整合,推动教学改革

虽然目前国内80%以上的高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是除了开通电子图书馆和开设全校的信息技术课之外,大部分的应用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财务报表、学生成绩统计、学校公告信息发布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层面,没有真正应用到教学当中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优化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日常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是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并改革教学结构的突破点。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线教学则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远程教学无法实施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局限,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互补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更大的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2. 弥补师生间因角色地位、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师生、生生交流沟通少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并重,高校教师一般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学术研究,多数教师专心于科研工作,除了上课以外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很少。另外,中国的大学已经开始进入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时代。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造成大学生崇尚自我、惟我独尊的成长背景。学生喜欢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喜欢别人的参与。这些都造成了师生交流上的障碍,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网络则以其提供的各种交流方式弥补了师生因角色地位、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交流沟通少的问题,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对于学生学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3. 解决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一直在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早已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约475万人,研究生招生约36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不下两千万人。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接近现在高校师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宏观上办学规模的扩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能继续是传统的集体讲授式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但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交互渠道,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面对面教学的不足有重要作用。另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下一条:学校领导到教务处进行工作调研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菏泽学院教务处

电话:0530-5525507  邮编:274015 Email: hzxyjwc@126.com

ICP备05022810号-1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 菏泽学院综合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