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众创空间。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创新工程坊、项目探究室等,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每期实验班以项目制方式组建60支学生团队,配备导师和资源,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创业引领计划,设立“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支持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团队,建设创客工作坊、创业苗圃,促进创意产生和产品落地,积极帮助各类学生团队、项目获得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以宿舍、班级、年级为单位,成立180多个学生双创俱乐部、宿舍创客兴趣小组、口袋实验室等,开展全覆盖、普及性“星火杯”科技竞赛活动,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
完善引导措施。实行大学生“第二张成绩单”,将课外实践纳入成绩管理,设置并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研究项目、科技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实行创新学分转换,对创新创业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基金扶持、成果孵化等支持。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为学生实践创业行动提供政策支持。
构建协同机制。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所,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俱乐部,组建20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吸引2000余名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等。聘请110余位优秀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传授创业经验、指导创业计划大赛及创业实践活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研究所挂职锻炼,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链需求的契合度。与地方创业园、创新产业带等单位共建“创新创业联合基地”,实施“大学生创业预孵化计划”,帮助大学生科技作品逐步实现产品化、商业化,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