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求是》杂志第八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虽然是对文艺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讲的,但我觉得也完全适用于教师,因为教师和作家及理论工作者从事的都是“精神事业”,都是“塑造灵魂”,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影响的人群不完全一样,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同而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今天塑造学生的灵魂,就是在塑造国民和民族未来的灵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教师职责和新时代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做好学生培根铸魂的工作。
一、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学校育人,文化是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形成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学校教育,立德树人,培“根”是基础,教师是关键。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他们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输送中华优秀文化的养分,及时施肥浇水,学生方能茁壮成长,硕果累累。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要注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丰厚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学就开始为学生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为铸造学生的中华“魂”奠基。如通过诵读古诗词、《弟子规》等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通过“品德与社会”及音乐美术课程,通过讲中华传统小故事“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真善美”,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
育人先育德,育德即铸魂。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即发掘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赋予其鲜活的新时代价值与意义;不能只是讲“大道理”,而是要接地气,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结合时代精神对青少年学生的召唤,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影响学生,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志存高远,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关键是怎样不让学生感到“高大上”远不可及,怎样把它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来,做得到。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苦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做出的必然选择;让学生深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样,学生会在辨别比较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亦然。学生坚定了“四个自信”,自然就会激起爱国情,立下强国志,产生报国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发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至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或者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样要避免空洞说教。只有从具体的角度切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率先垂范 培根铸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就是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加强学识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培根铸魂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